"新殖民主义"出台的背景、原因、实质,并讨论中国的应对之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14:20:10

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新殖民主义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新殖民主义的概念和内涵;其实质是什么;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表现形式等等。 我国学术界的传统观点认为,新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强国对非西方国家实施的一种侵略政策和手段。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赤裸裸的暴力和强权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唾弃,西方发达国家被迫改变了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旧方式,而采取更隐蔽的、间接的殖民侵略手段。它们充分利用其经济优势,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必要时也使用军事手段),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置于它们的控制之下,以使这些国家继续充当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最大限度地榨取财富。国家政权和跨国公司是新殖民主义侵略渗透的两大支柱。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界的观点似乎变动不大。例如,仇启华的《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9]和樊亢的《资本主义兴衰史》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为详尽深入,却并无实质性的改变。樊亢指出:“新殖民主义是帝国主义在战后旧殖民主义体系瓦解后,为维护其既得利益,对已经获得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推行的一种新的剥削与掠夺形式。与旧殖民主义不同,新殖民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它表面上承认原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独立权利,而实际上却采取种种欺骗手段,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对已获得政治独立的国家实行控制和渗透,为它们争夺世界霸权和势力范围服务。它侧重于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但也不排斥进行
军事渗透和侵略。”樊亢还阐述了战后帝国主义掠夺方式的几种变化:加强国家资本输出,以“援助”为名为私人资本的扩张开路;跨国公司成为推行新殖民主义的重要工具;借助对现代科技的垄断控制掠夺发展中国家”[10]。
至9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政治格局发生剧变,加之市场经济迅猛扩展,和平与发展渐成时代主题,学界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出现了较大分化。一种明显的倾向是:部分学者不愿承认存在新殖民主义。例如,有学者认为,殖民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后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实际上是后殖民主义初期的
表现之一,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还有人主张,不应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诸多不平等现象说成是新殖民主义的体现,而应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角度加以解释。但大部分学者仍然承认新殖民主义的存在,他们的基本观点与传统观点相近,但认识与研究的广度、深度均有了较大发展。